红尘有幸识丹青_分卷阅读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 (第3/4页)

世家。其中把制墨发扬光大的是奚氏第三代家主奚超。在他之前,人们都是取油烟制墨。一斤油不过可得一两油烟,造价十分昂贵。奚超因避战乱携家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烧取松烟制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一时名声大振。地方官进贡了几锭奚家墨到宫里,当时的文熹帝沉溺于书画之道,得此墨欣喜若狂,爱如至宝,责成歙州刺史长供。

    烧取松烟须在地上搭十几丈长的密封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先把松木烤干流净松香,再斩块堆入竹棚,点火连烧几天,冷却后入竹棚刮取松烟。仅有竹棚后段的松烟才是进贡皇室的上等墨料。然后加入蛋白、鱼胶、牛皮胶、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粉……各种配料不下千种。烟料须在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方成为墨团,再放入铜模中压成墨锭,最后还须雕花镏金绘彩。一锭墨成,费时不下数旬,耗资不下百银。

    那歙州刺史哪知其中艰辛,只想着多贡些墨锭邀宠。抓了奚家长子为质逼迫奚超。可怜奚超日夜不眠不休烧松制墨,最后心力交瘁而亡。奚家长子把父亲骨灰掺入松烟,制成最后一批奚家墨,然后带着全家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那掺入了奚超骨灰的墨锭,黑中带紫,清香历经百年而不散。更神奇的是,每逢阴雨天气,便会渗出露珠,宛如泪水滑落。如今这种墨已是有价无市,一锭万金了。”

    几个人都被师兄讲的这个故事深深打动,静静的听着。夜色中除了草间虫儿的低吟,就只有水墨略微低沉沙哑的嗓音在空气中回荡。过了一会儿,飞白推了推丹青的肩膀:“该你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