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16【邮局和报纸】 (第3/5页)
“明白。” 驿差又说:“留下镇江府的,剩余一路发往上海。” 镇江驿站的级别也很高,南京来的驿差官船,到这里之后就会顺着运河北上。而长江下游的东西,需要镇江驿站派船转发。 驿差接着拿出十多份公文说:“这两份送去镇江府衙,这一份送去镇江府法院,这一份是给各地驿站的。其余都不是镇江府的,一并转送出去。你签收一下,报纸清点之后也签收。” 贺一鹏验明公文和报纸,很快盖章签字。 驿差拿到签字表,立即返回船上,存放好了之后才店里去吃饭。 大同水师终于裁撤完毕,现在只剩一半。裁掉的舰船也没卖,而是拆掉武器,直接扔到驿站系统,部分水师将士也转为驿差。 贺一鹏好奇的翻开报纸,掌柜的也过来看稀奇,完全不顾自己酒楼的生意。 皇帝亲自写有创刊寄语:邸报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旧时邸报,传抄诏令、公文、要事,以告之诸藩与地方官吏。至明时,士绅商贾亦可观之,致有活字印刷之邸报。我大同中国,承天应民而生,百姓万民为天下之要,苍头垂髫亦当晓国家大事。因有大同月报,使政令通畅直达民众。此心此意,悉知之,钦此。 掌柜的说:“贺驿长,给我一份。” 贺一鹏扫了眼关于报纸的公文,里面给出了售价,当即说:“三十文一份。” 三十文钱,按照大同新朝的物价,丰收年月能买六斤米,大灾时节也能买两斤米。 但不贵! 因为以前的朝廷邸报,若想第一时间获得,手抄本需要好几两银子。当月获得,一份邸报也是一两左右。过了两三个月,才会出活字印刷版,那个时候也要卖几十上百文钱。 掌柜的买一份报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