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81【国号、年号、内外制度】 (第1/6页)
南京。 赵瀚面前摆着一摞手抄的书稿。 钱谦益拱手说:“总共收字近万,比还多出二百余。” “昨晚我已翻看过了,各字的条目略显繁琐,可再行删改一二,”赵瀚没有再纠结,转而说,“今日把诸位学士请来,还有许多官员,是想把国号给定下。” “殿下既称吴王,国号可为‘大吴’。”钱谦益道。 一直在搞情报工作的徐颖,由于北方混乱不堪,山东还大疫不止,情报工作很难再继续深入。 他暂时在南京做各地情报汇总,此刻说道:“无论南北,大同一词已深入人心,国号何不就定为‘大同’?” 李邦华说:“殿下乃燕赵人士,国号亦可为‘大燕’。” 屋里举了好几十人,争来争去,整出好些国号,具体选哪个必须赵瀚定夺。 赵瀚也纠结得很,问道:“国号‘中华’如何?” 张溥抱拳道:“中华者,中国也。古往今来,王朝正朔,哪个不是中华,哪个不是中国?中华,中国,华夏,九州,天下,诸词同义,不可为国号。不论新朝国号为何,皆可称华夏中国,皆可称九州中华,何必多此一举定国号为‘中华’?” “此言有理。”黄宗羲支持张溥的说法。 朱元璋的,里面大量出现中国、中华,甚至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语。 除非放眼全球,否则“中华”确实不适合做国号。 赵瀚想了想,突然笑道:“不记名投票表决吧。” 在大明朝廷做过官的人,对这玩意儿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