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隐山海经_第171章 木孜仙人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1章 木孜仙人洞 (第2/7页)

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

    随后,他们开车向南出了沙漠,到了RQ县。

    若羌西南方向,也就是和田东南方向,在那巍巍昆仑山下,有一个KS塔什小村庄,KS塔什在当地土语中的意思是“产出玉石”的地方,这也是和田玉源头的第一个中转站。它像玉石一样深深地嵌入了昆仑山。KS塔什村只有一条小土街,一溜摆在克里雅河的台地上,这里只有270户人家,很多村民都是以采玉、驮玉为生。在KS塔什村,人们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昆仑山的玉石。

    玉矿在大山深处,要经过两个中转站。从KS塔什村出发到塞底库拉木约20多公里,海拔达到4,400米,这里基岩裸露,寸草不生,举目远望全是一片片黄土。

    过去的玉石之路,是艰辛和死亡之路,塞底库拉木矿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绝壁众多,非常危险。

    登上塞底库拉木的山巅极目远眺,面南是塞底库拉木玉矿,东南是海拔6920米的琼慕孜塔格峰,反身往北是哈尼勒克玉矿,西北是阿勒玛斯玉矿,矿区海拔4500米,人迹罕至,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常年积雪难化。自清代以来,阿拉玛斯矿区就是出产羊脂玉最主要的所在,所产羊脂玉,块壮大、数量多,从古至今都是和田玉中的珍品。

    民国初年,天津人戚春甫、戚春涛兄弟在此地组织开采,掘出十几吨白玉和青白玉,其中高质量的白玉占三分之一,“戚家坑”也成了和田玉优质山料的代名词,后来阿拉玛斯玉矿日趋消沉。后来当地维族猎人托达奎在阿拉玛斯再次发现和田玉,引起世人注意。

    阿拉玛斯产出的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可达99%以上,温润如同白色羊尾凝脂,这也是和田“羊脂玉”名称的由来。正因为如此,和田玉极为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