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特效工作室 (第2/6页)
青山暗暗苦笑不已。 深深吐了一口气,他知道这种机会十分难得,说什么也得咬牙扛过去,大不了回国内找人拆借一些好了。 他有些犹豫的原因是这个具体数目不能确定,尤其是工作室的初期投入会是个无底洞,自己手里的那点儿钱,估计连一台先进的专业设备也买不起。 首先是硬件成本,大型影视的特效,没有好的硬件支持是根本做不出来的。 一般机器的配置至少是双路高内存,一台下来就要好几万。 而且设备的损耗是相当大的,基本3-5年就要换一拨,专门的工作站,存储阵列,巨大的耗电量,都是很大的开销。 再就是购买制作软件的成本,CG正版软件一般是按年收费不是永久的,制作CG要用到很多软件。 这些软件售价不菲,比如维塔数码(WetaDigital),一年在renderman(一个渲染器)上面的使用费就达到1.8亿华币。 这还仅仅是在渲染器上面花的钱,还没计算其他制作软件。 还有就是人力成本,一些好莱坞影片的成功,是诸多特效公司协同合作的结果,特效参与者都在一千五百人左右,甚至后期阶段,几乎动用了整个洛杉矶的渲染机房。 刘青山考虑的是整体的难度,特效工作室初期的投入不会太大,况且他的起初目的不过是请几个培训老师而已。 关于这些也正是陈龙不久前一直苦苦念叨的,不然以他的身家,为什么不组织起自己的特效团队,而是高薪去请好莱坞特效团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