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徐小倩的故事 (第2/7页)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进口药和西医的“洋配方”蜂拥而至,使得药厂逐渐没落了,最后消亡在浪潮汹涌的年代。 倒不是药厂的产品落后,实在是大势所趋。 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全面打开国门,扯掉遮羞布。引入西方市场经济思维的同时,也鼓励国人走出去。 不得不说,我党的这份魄力,古今罕有,成就了四十年后的大时代。 但,有利也有弊。 这同时也造成那个时代国人的极度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崇洋媚外。 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公知人人喊打,国民自信无比高涨的年代。生来就该爱国。 但是,齐磊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却是正好相反。 说的过分一点,崇洋媚外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可能都不算是个贬义词。 精日、精韩、精米的遍地都是,恨不得非洲都比国内强。 你要站大街上喊一句,“米国有啥好?还得呆在我大中华!”路人的第一反映绝对不是你爱国,而是你没本事,出不了国才在这酸。 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那个时代,多少国内的大学生、精英人士,宁可去米国刷盘子也要出去。 多少在日韩打黑工,做着最低贱工作的国人,只要回来,那就是人上人。 那个时候,凡是国外来的就都是好的,无论是人,还是物! 哪怕是卖给你十倍、百倍的价格,那也是合理的。 那个时候,国家在积蓄力量,还未到勃发之时,不得不让国外的商品、技术裹挟着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冲进国门,大杀四方。 医药行业也是如此,西医大行其道,八十年代中医药则是被贬的一文不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