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南洋明珠_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12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125节 (第4/7页)

久的安置,才是了了我一个心病。”余嘉鸿说道,自己到底不是上海人,只能临时解决问题。

    沦陷区被烧杀抢掠之后,原本富庶的维扬之地,连耕地都面临无人耕种的地步。

    日本人还打算靠这些地方补给战争,因此何神父在和日本人交涉之后,近日将安排船只送八万难民返乡,空出来的地方,将收容苏家宅大部分难民,有部分不愿意回去也就算了。

    为了让难民区的人,能养活自己,何神父想方设法跟租界内的富商沟通,在难民区投资了工厂,吸收难民为工人。

    往前走就是城隍庙,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为难民分发大米的时刻,秦先生跟叶应澜说:“余太太,城隍庙这里每天要发放六万难民的米粮。”

    “六万?!”叶应澜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

    整个星洲也就五六十万人,就这么一小片地方要为六万人分发大米。

    有几个口子在分发大米,进出不同的口子,一切很有秩序。

    这么多人,在这样的时局里,能有个安定的地方,有口饭吃,让人鼻酸。

    他们一路走过去,叶应澜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秦先生说:“这里有难童学校。”

    “还读书吗?”

    “是啊!何神父专门请了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来主持这里的教育工作,我们有两千名难童免费入学。”

    走过一条小弄堂,叶应澜听见有节奏的声音,她透过窗户看进去,觉得有些新奇,余嘉鸿告诉她:“这是在弹棉花,做棉被呢?没见过吧?”

    “没见过。”叶应澜真的很新奇。

    两个男人背了一个好大的弓,在棉花上弹。

    前头则是年轻的女子在用黄草编织草帽和提包,叶应澜拿起一个已经编织完成的手提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