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藏传佛教 (第2/4页)
六人到天竺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在位期间,采取各种行政手段,翻译佛经、建立寺庙、成立僧团,传播、弘扬佛教。首先,迎天竺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古天竺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 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三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 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