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鬼子_作品相关(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作品相关(一) (第3/4页)

外危机,日薄西山。

    朝鲜问题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推翻了保守派政权。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声讨乱党,竹添寡不敌众,*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不甘心的日本,又于1885年春,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多次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不亚于清政府的海军力量。

    此时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军力有所提升,不禁妄自尊大起来,根本没有忧患意识。北洋海军自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