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章 迥然不同的抉择 (第3/5页)
选定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其实这个选择是比较正确的。 朱标为人仁厚,虽然军事和谋略不如朱棣,但在和平年代想来应该是一位为人称道的仁君。 他可以很好的弥补朱元璋杀气过重的特点,让朝廷和国家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这也是朱元璋选择朱标甚至是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棣的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 无奈之下,朱元璋选了皇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虽然朱允炆也是仁义之人,但他毕竟是晚辈,是很难靠自己压制住那些手握兵权的皇叔藩王们。 因此,朱允炆在上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然而,朱元璋特意为朱允炆挑选“铿锵三人组”虽然都有一定的特长和优点,但却都过于脱离现实,甚至是过于理想化了。 齐泰是朱元璋时期的进士,黄子澄本来是状元,只因紧张没能回答对朱元璋自己的出生日期,导致被降低为探花。 这两位都是学儒家的行家,提起理论知识那是一套套的。 而方孝孺则更不简单,他的老师是大学者宋濂,自身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甚至被朱元璋藏着舍不得用,特意留给了下一任皇帝当“诸葛亮”。当然,方孝孺比诸葛亮还是差了不少... 这三位儒家学者为人都很正直,他们也都是好人,而且他们对朱允炆对大明的忠心也都是无可挑剔的。 只是他们和朱允炆一样,把自己放错了位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