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内阁 (第3/5页)
同时,凡有大政,必召内阁学士商议,使内阁在朝堂当中的地位逐渐攀升。 而真正使内阁风头一时无两的,则是“三杨”之时。 先皇死后,因今上幼弱,遗命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同时,命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大臣辅政。 作为最被先皇信重的三杨,也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下,成为了当时朝局的整个核心。 不仅以内阁之名,行使了票拟之权,更是将内阁的制度基本固定下来。 在三杨之前,内阁成员的基本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翰林学士兼任,其二是有翰林经历的部院大臣,但是性质都是以备咨询。 所有的内阁大臣,包括翰林学士在内,都不会放弃本职,仍旧在自己的衙门当中掌事。 至三杨之时,三杨以辅政大臣之名,身负三师三公之衔,虽然仍旧兼任翰林学士,但是已经将重心放在了内阁当中。 以致于正统七年,翰林院乔迁新居,落成之时,主位上竟然没有设三杨的位置,当时的翰林掌院钱习礼甚至理直气壮的道:“此非三公府也。” 虽然最后在三杨的坚持下,还是恢复了他们的座次,但是这件事情已经足可看出,在当时的朝臣心中,内阁已经不单是翰林院的一个附属差遣,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朝廷惯例,一官不得二任,就是说一个官员,不能同时执掌两个衙门,三杨既然执掌了内阁,哪怕兼任着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