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我在运河上做九品闸官_第22章 流民乞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 流民乞丐 (第2/4页)

用料缤纷不一。

    赵雄知道,古代经济,其实就是交通经济,路通才能财通。

    由于运河沟通,台儿庄便“因河而兴”,很快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

    每年通过台儿庄漕运的粮食达400多万石,过往漕船及商船万余艘。

    周边一部分农村人口也纷纷迁居到台儿庄。

    加上沿途的码头工人、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人口迅速增加到5万余人。

    仅比人口规模10几万人的济宁低,这真正形成了最早的农民工群体。

    台儿庄有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竹竿巷等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如和顺、东成永、三义祥、恒济、中和堂等商号。

    店铺多达百余家,还有“同庆园”“聚奎园”饭庄和“同顺”“信和”等清真饭馆十几家。

    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石阶码头。

    俗称“水门”。

    朱家、郁家、王公桥、骆家、谢家、小衙门、小南门等十几处大大小小的,石阶小码头。

    自从,大运河改走了台儿庄,这十几年台儿庄,就是一个水陆大码头。

    所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仓场侍郎驻扎在此,当地靠漕船、廒仓为生的,不知其数。

    漕帮与“花户”,有各种公务私事接头。

    漕丁所带的私货,也要运上岸来销售,因此初冬大冷的天,茶坊酒肆、客店浴池,到处都是客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