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64章要致富,先修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要致富,先修路 (第3/6页)

,三晋的商人就曾经经过这里。

    从很多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人民已经对西北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了一定了解。当时的书中已经有了对昆仑山、火焰山、罗布淖尔、孔雀河等地的描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甚至已经有了关于吐鲁番火焰山的记录,“有燃火之山,投物辄燃”。那时中原地区的丝绸、金银器、漆器等一路向西,被运往新疆和中亚地区,大西北的很多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地区。这些贸易上的往来,当然是与交通的发展分不开的。由这种交流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由中原经大西北到达中亚地区的交通贸易非常活跃。在这种贸易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交流,由于秦国地处西部,所以与西北及中亚地区的联系较其他国家更为密切,这应该也是古代的时候,西北人民经常把内地的人称为“秦人”的原因。

    秦人在北方与西北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而楚国人则在南部同南亚的人进行着贸易上的往来。楚国是当时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它与南亚一些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韩国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韩国的商业、交通都十分发达,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贸易网点。一些地方由于地处交通枢纽,所以经济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例如当时的宜阳,就是可以与赵国、楚国等进行联系、进行商业贸易的交通要道,当时的宜阳非常繁华。

    从对各国的交通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战国时代交通其实已经比较发达,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贸易网。由于贸易上的往来,人们成功打破了以前闭塞不通的僵死局面,商品得到交流,人民也得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