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64章要致富,先修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4章要致富,先修路 (第6/6页)

不冶就可以买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就可以买到粮食。真正实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繁荣景象。

    商业的发展,城镇的繁荣,对一般等价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时期,一般等价物逐渐规范化和固定化。历史记载,墨子弟子耕柱曾经到达楚国做官,得十金送墨子。然而金却可以分为三类,即金、银和铜。还有记载称,当时张仪到达楚国,问及楚国的财富几何,楚王便说楚国出产黄金、珠玑、犀象,可见这些都能够列入财富的范畴。最早将黄金白银作为贵重货币的,当属东周后期的楚国,而到了战国时期,黄金则成了各国通行的货币。

    历史记载,周人有一个风俗,就是特别喜欢从事工商业而鄙视做官。通过从事工商业,他们能够获取百分之二十的巨大利润。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连深受孔子儒学思想的鲁国,也大兴经商谋利,商业变得异常繁荣。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甚至西边的秦国,也发展起了商业。直到商鞅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施行,商业才有所遏制,但是他的这种政策并不为当时的东方六国所取,秦国也在商鞅死后,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商业,由此而带动了社会阶层的改变。

    《礼记·月令》中就记载道:“开放关市,招徕商贾,以有易无,各得所需。四方来集,远乡都到,自然财物充足,国用民用,不感缺乏,百事顺利。”表现了秦国商业的繁荣,为了能够很好地和其他国家交流,商业上的交往遂而更加的频繁,以至于到了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参与到了秦国的政治中来,成为秦国的丞相,把持秦国朝政数十年。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93.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