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5章 末日前的繁荣 第二更 (第2/5页)
市场。 对于接收它们的战胜国政府而言,是零价格,而对生产制造它们的德国资本家来说则是全价格!为实物赔偿制买单的不是制造商,而是德国政府。因此制造商的利益不会有任何影响,不仅不会蒙受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这20亿到40亿马克的“固定订单”来扩大生产,摊销固定资产投资,以便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 凡是了解工业生产制造的人都知道,生产规模越大,往往成本也就越低,成本越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原本相对于英法等国就有一定优势的德国汽车工业、机械工业、民用航空工业、化学工业和采掘业,更是在“赔偿订单”的帮助下横扫欧洲市场。将法国和英国的同行打压得连气儿都喘不过来,只能靠关税壁垒的保护,在本国市场苟延残喘。 实际上,在制定《凯恩斯计划》的同时,英法卢比意等国已经预料到它们本土的产业有可能遭遇到德国制造的冲击,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将产品倾销到美国去的计划只是说说而已,20年代的英法卢比四国都是典型的“小政府”,根本干不了这样的事情,它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 比如法国政府选择煤炭和粗钢为主要的“赔偿品”,而英国政府则接收了全部“赔偿船舶”(历史上英国就要求德国替其造船作为赔偿)。而卢森堡和比利时政府则不允许德国钢铁入境,但是对德国的汽车、飞机和化工产品则非常欢迎。至于意大利政府,当然选择德国的机器设备为主要赔偿品。 不过英法两国(它们拿走了赔偿品的大头)还是接收了不少汽车、飞机、化工产品和钢铁产品——因为它们还需要黄金和外汇去偿还欠美国的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