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臣_幸臣 第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幸臣 第30节 (第7/11页)

看看明清的名臣在地方的任职经历,不少都有办义学的政绩。仅看广西桂林一地,明清两代就兴办了四十多所义学。这也是明清考察官员的重要考核范围。而这种义学大多承担的是启蒙学童、教化乡民的功能,唯有少数书院才能达到往科举输送人才的作用。科举的资格和义学就读的资格是两回事,不是说你读了义学就一定能参加科举。文里谢翡举办的义学,规模很小,只是替朝廷分担一些赈灾负担,同时挣点名声养养望,不必发散太多,这也不是许莼的事业,不会多写。  二、筹办义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奏报这事肯定早就奏了,和皇帝前一晚见世子没有因果关联。皇帝日理万机,在皇上跟前奏报,可能也就是一句皇上去年水灾,育婴堂收养孤儿负担困难,我打算办个义学分担,银我发动捐助自筹。皇帝一听挺好,就是不要光教经义,教点实际的。皇帝不可能还去真听你去汇报这义学叫啥名字,选址在哪里,老师打算请谁,需要多少钱,钱打算怎么捐的这些琐碎细务。便是关心,也只会要求走程序专折呈报,由国子监、礼部等有司审核。谢翡为宗室子弟,见皇帝机会多,要办义学,报这一句话也就是为了过个明路,省得做了后皇上猜疑邀名,当然咱们皇帝自然也胸襟宽广,不介意这些,有实惠到百姓就行了。

    第45章 题匾

    六顺十分勤勉, 第二日许莼收到这一大盒书,肃然起敬道:“九哥原来有这许多珍贵藏书!”

    他先迫不及待拿了九哥的信来看,看到那句:“可托生死之友, 一辈子有个一个两个足矣。”一时不觉有些痴了, 心中想着, 我只要九哥一个足矣。

    一时竟也不知如何回九哥,只能先将那盒书籍打开, 仔仔细细看了,越发感动,这些书显然是九哥认真选了的, 《三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