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79 (第2/4页)
帝后及荣王夫妇二人从一开始没把手上的份子当回事,到看着满箱子的银子傻眼,再到拿着如此多的银子觉得烫手,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多赘述。饶是皇帝也没想到一个酒楼,三个酒坊,每年的盈利会是如此丰厚...举个例子,国库每年的税收在五六百万白银左右,支出也大概在五百万左右,国库充盈是不可能的,像军需粮草这些必须的支出,皇帝是绝对不会吝啬的。如果遇上天灾,国库里面的银子根本就不够。皇帝只想着收支平衡,其他的不多想。 但是当初说好的给边关将士的六成份子,这三年来,每年皇帝能收到宣朗清扬呈上来的七八十万两白银,算上另外的四成份子,皇帝也不由咋舌,每年一百多万两的盈利,都是他国库的五六分之一了,皇帝虽知从商利润大,但不知会到如此程度! 想到商业的税收,皇帝心疼的滴血,赶紧召集喻阁老等人,商量对税收的改革。 其实也是宣朗清扬坑了商人一把,首先饕餮居就不是面对普通平民,一道限量的凤尾可以在众人的哄抢中,炒到几千两的高价!难道这道豆腐做的凤尾真值这么多价?都知道不可能,但争的就是一个面子。还有酒坊,宣朗也弄出了限量的策略,京都最不缺的便是达官贵人或有钱的商人...酒坊名有了,根本不缺客源。 这种情况下,才有皇帝觉得的一百万两白银。 不过加重商税,从大角度来说,还是对国家有利的。宣朗因着坑了人不自在,在荣王面前念叨了许久经商不易,荣王虽对他的话嗤之以鼻,但宣朗说多了,荣王不由自主放在了心上,命人在外面查探了不同阶层的商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