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第1/3页)
怎么这么多人? 崔美青看过打年糕的记录片,一般就是蒸熟的米放在被掏空的木桩里,一个人扒拉米,另一个拿木锤子锤。 她以为粑粑也是这么做出来的。 为啥打粑粑需要十几个人啊? 要知道,粑粑和年糕一样,都是米做的,只是形状不同,云南粑粑是一片片,圆形或者方形,年糕是一块一块,立体长方形。 粑粑在云南正式的名字其实是饵块,只是崔美青在的这片地区不喜欢这么叫。 崔美青仔细观察打粑粑的装备。蒸熟的米放在低矮的木桶里,一条长长的木棍横在木桶上方,木棍下面有一个凸起,正好能锤在木桶里。 在木桶旁边站着五六个人。 木棍的中间是把木棍撑起来的石块,石块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放木棍的地方。 在木棍的另一头翘了起来,旁边站着五六个妇女,有说有笑。 崔美青围着这个装置转了一圈,觉得这玩意像跷跷板。 这要怎么锤粑粑,崔美青满心不解。 很快,婶子、大妈和奶奶们给出她答案。 她们在翘起的木棍两旁站好,一个奶奶大喊:“压。” 几个人一起用力,把木棍压下去,木棍的另一头翘了起来。 另一边的一个阿婶大喊一声:“压。” 那边压,这边就放,高高翘起的木棍带着凸起急速落下,“啪”的一声打在蒸熟的米上。 崔美青:“啊?啊?啊?” 原来这个跷跷板是这么用的啊。 丽梅姐说得对,打粑粑确实很热闹。两边压木棍的妇女们会大声嘲笑对方力气小,旁边围观的人群也会叽叽喳喳的比较哪边力气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