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8章 起底大户 (第3/4页)
而今,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才有多少?” “还不足宋时的四成。” “姐夫想没想过,这么天大的差异,中间的差数哪去了?” 朱标到底是通读了经史的。 略一思量便答道:“宋朝与本朝税制不尽相同,宋朝收税是将各地的赋税全部收归中央,再行拨派。” “而本朝是让各地府衙留足本府所需的赋税之后,提交税表,再将剩余的税粮送至中央,或者送入两仓。” “其次,两朝的田亩总数,税收比例也不一样。” “再者,宋朝重商税,不仅有海运的船舶司,对小商小户的征收比例也过重。” “本朝轻薄赋税,藏富于民,故而有此差,” 常升由衷的点头,甚至想为朱标鼓掌。 但点头后,常升又正色道:“那姐夫以为,宋朝的赋税,都足额收齐了么?” 朱标思衬片刻,答道:“先从地方收至中央,中间多少会有贪官漂没,十成不敢说但六七成大约是有的。” 听到这个结论,常升忍不住笑了。 笑的满是讥讽。 “姐夫莫不是觉得,宋时的士大夫个个都是谦谦君子了?” “从古至今,表面上说的都是仁义,背地里计较的全是生意,姐夫身为大明储君,难道还没看清楚这些所谓的士大夫,仕林中人都是什么德行么么?” “就因为宋仁宗的一句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帮没了皇权震慑的士大夫的嘴脸,可真对得起他们多年的苦学啊。” “宋处时,两税立额,亩收一斗,仁宗时期,官租每亩收八九斗至一石,这还只是正税。” “而五代十国延续下来的各种杂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